我国解放前水泥产量仅几十万吨,混凝土技术十分落后,因没有规范而全凭经验。1947年,吴中伟教授提出了“混凝土科学技术”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引进国外经验,联系我国的实际,写出了《怎样做好混凝土工程》[1]一书,书中提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简易方法后被编入中央重工业部基建司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自此将我国的混凝土逐步纳入科学化的轨道。50年来,我国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发展迅速,水泥产量从1949年的66万t到1997年已达5.1亿t。50年代我国混凝土设计强度平均为15MPa;70年代平均强度为20MPa,预应力混凝土仅使用40~45MPa;80年代平均强度提高到25~30MPa;近年来北京地区大量使用的混凝土设计强度已达30~40MPa;C50以上高强度混凝土已在大城市建设中大量用于预制构件、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中。减水剂的使用,不仅使高强混凝土得以实现,而且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推进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减少了混凝土浇筑的缺陷。这是混凝土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10年来出现了高性能混凝土这种新型的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现代混凝土科学技术,可提高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尽量减少造成修补或拆除的浪费和建筑垃圾;高性能混凝土可大量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施工性能,便于施工,可节省劳力,减少振捣用电,降低环境噪声等,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下一个世纪将进入高性能混凝土的时代。但从我国整体来看,目前高性能混凝土尚为“阳春白雪”,预拌混凝土也只在少数大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性能混凝土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科技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事,而且需要房地产开发者、设计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和政策法规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包含了混凝土制作全过程的优化,并不仅仅是配合比的选择,它还包含对原材料的要求和施工技术。就当前我国这方面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若干影响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问题。本文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粗浅看法,希望引起讨论从而对我国混凝土进步起一些促进作用。